龙窑又称长窑、蛇窑、蜈蚣窑,因其依山坡所建,由下自上,如龙似蛇,故名,也是南方地区最主要的陶瓷烧制载体。龙窑最早出现于商代,从初期的烧制陶器,到广泛运用于各类别瓷器的烧制,传承了数千年,是中国瓷器文化渊源传承的摇篮,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智慧的典范。
浙江省龙泉市宝溪乡是龙泉青瓷非遗传承地,是民国时期龙泉青瓷传统技艺恢复,乃至解放后全面恢复与中兴的重要地域,也可以说是近现代龙泉青瓷发祥地。时至今日,龙泉宝溪仍有九支古龙窑延续着青瓷传统技艺的烧制方法,其中两支(五股窑和陈家窑)建于清末民初的古龙窑,更是见证了龙泉青瓷百余年来的传承与辉煌,成为2017年龙泉青瓷传统龙窑烧制技艺研究会确定“不灭窑火”规划的主要烧制点。“不灭窑火”自2017年元旦开始烧制,两年来已烧制三十余窑次,其中的二十余窑次均是在这两支百年龙窑中完成的,成为龙泉青瓷匠人传承发展的圣地。
龙泉青瓷制作工艺繁杂,每一道工序都维系着龙泉青瓷制作的成败,而最关键和最难以受人为控制的,主要还是最后一道工序——龙窑的烧制,所谓“成与不成,烧窑才成!”说的就是青瓷匠人对龙窑烧制的敬畏,但这又是龙泉青瓷传统制作技艺的关键点,只有经过火的洗礼,龙泉青瓷才能脱胎换骨,成就玉的品质。
龙窑烧制虽难以人为控制,但几千年的烧制进程,历代青瓷匠人还是掌握了许多大规律和特性的,而且每一支龙窑因其地理位置、建造材料、窑体大小、烧制木材等诸多因素的不同,也常会呈现出个体的特性,特别是时间久远的龙窑,经过千万次的熊熊烈火,或多或少都会形成自己的性格,认识它、掌握它,对每一次的青瓷烧制成功率均有很大的帮助。
一、窑情概况:
1、五股窑:建成于清末,因其为当地5个制瓷世家合股建制而得名,距今约一百多年历史,是现今龙泉境内保存最完整,炼制时间最长,名气最大的青瓷龙窑。2009年被确定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五股窑整体长30米,内高1.65-1.85米,内宽1.7-1.8米,分隔窑室26间,窑身坡度21℃,整体龙窑东西朝向,砖石夹杂垒成。
2、陈家窑:建成于民国初期,稍迟于五股窑十余年时间,距今亦约百余年历史,系当时宝溪乡陈姓制瓷艺人所建,2009年亦被确定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陈家窑目前整体长22米,内高1.63-1.78米,内宽1.67-1.8米,分隔窑宝21间,窑身坡度25℃,整体龙窑东西朝向,砖石夹杂垒成。
二、整体特性:
做为传承百年的龙窑,两支龙窑均具备了自然通风好、火焰流动顺畅、火焰抽力大、升降温快速的特点,成为龙泉传统龙窑典范。
三、个体特性:
1、坡度特性:五股窑整体坡度21℃,陈家窑整体坡度25℃,均属于坡度偏高的龙窑,这是由于两支龙窑开初建造的目的是烧制日用青瓷,有利于减少烧制成本及缩短烧窑时间;但对于艺术青瓷及作品的烧制,龙窑跛度偏高,则存在升温稍快,火焰抽力偏大,还原焰不够彻底的缺陷,特别是陈家窑,其窑头坡度更大,控制起来难度也更大,需要在炼制过程中注意调节。
2、窑位特性:龙窑的位置优劣是根据窑内温度的情况来决定的,总体而言,每支龙窑的最佳位置均在中段部份,具有预热持久、温度相对比较恒定、还原焰容易控制的优点,这对青瓷的釉水色泽形成都是非常重要的;而对于每间窑室而言,最佳位置应是在横段面中间的黄金分割点位置,该位置温度最为恒定,而匣钵最高处温度往往太高,两侧靠近窑体的温度偏低,底部匣钵温度也常常偏低,均不足为最佳位置,容易形成漏釉窑变等和烧成不够现象。
炼制过程中,我们还发现两支龙窑还有个性特征,五股窑窑头的第三窑室,由于窑头结构还略微不够合理,并且由于五股窑多年烧制使窑体发生了细微改变的多种原因,常常在此会产生升温慢于其他窑室(欲称“牢间”),因此为了预防“牢间”,每次烧成两侧第一个投柴口开烧时温度需提高20℃-30℃以助力后面第三个窑室的顺利烧成,窑身中部往后窑室烧制的青瓷釉水玉质感特别的强;陈家窑则由于窑身坡度整体略高,在烧制时需十分注意温度升温过快的因素,以免影响成功率,第七至第九窑室成品率也特别高,容易烧制出青瓷精品,这应当与上述几间窑室温度特别恒定、还原焰彻底有关系。
3、釉水特性:釉是龙泉青瓷的精华,釉色是龙泉青瓷的名片。龙窑釉水特性主要从釉水的厚薄、色泽、玉质三个方面体现。总体而言,龙窑青瓷施釉均应比液化气窑、电窑等现代窑稍薄,否则容易形成漏釉现象。色泽方面陈家窑由于烧制温度升温快、火焰抽力大,故适宜于粉青釉水青瓷的烧制;五股窑温度相对恒定,适宜于梅子青釉色的形成,玉质感形成较好,故应以烧制梅子青类青瓷为宜。
4、器形特性:由于龙窑温度和气氛波动大,烧制大件瓷器容易形成冷裂现象,因此,龙窑烧制小件器型成功率高,大件器型则一定要放置在龙窑的中后部份,预热作用能提高烧制成功率,就两支龙窑相比较,则五股窑大件器型成功率比陈家窑好。再者,两支龙窑对传统器型烧制也有其明显的优势,具体如经典的梅瓶、凤耳瓶、牡丹瓶、双耳瓶、香炉、笔洗、粉盒等,成功率均较高。
5、还原焰特性:还原焰控制是龙窑烧制的最关键时间点,如何控制好需要青瓷匠人在烧制过程中不断总结体会,如木柴投放频率、维持时间等,重要一点是还原焰期间投放适度油脂类高的如松枝、杉木等速燃木柴,更易掌控龙窑升温的快慢,以此提高成功率。
结语:
龙泉青瓷作为世界人类非遗项目,其根本就是龙泉青瓷传统技艺和制作的特征,此其中最为根本的则是一直传承延续的龙窑传统烧制方法。近年来,随着龙泉青瓷的时代兴起,虽说液化气窑、电窑等现代技术的引进,提高了龙泉青瓷的成功率和现代美,但其传统烧制的特性与瓷韵,却渐渐的消失了,这是现代科技无法复制的,需要通过传统技艺中去传承与发挥,需要当下青瓷匠人不断的总结与提高。
作者简介:
张晞,男,47岁,出生于浙江省龙泉市宝溪乡制瓷世家,从事青瓷制作研究30年,高级工艺美术师,高级技师,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理事,浙江省青瓷行业协会常务理事,2010年被授予“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”称号,2015年授予“浙江省首席技师”称号,2016年被授予“中国工艺美术行业艺术大师”称号;2016年龙泉市成立“龙泉青瓷传统龙窑烧制技艺研究会”,张晞被推选为会长,近年来致力于龙泉青瓷传统龙窑传承和研究工作,是龙泉青瓷传统龙窑研究杰出代表,多件作品被国家级、省级博物馆永久收藏。